一張圖看懂全球化or逆全球化
疫情的全球化,給產業鏈的全球化蒙上陰影。
4月 10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呼吁在中國的美國公司考慮撤離中國,還不忘強調刺激措施:美國政府愿意支付搬家費用。
同一天,又爆出呼吁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新聞,報道稱日本政府決定撥出20億美元用以支持日企搬回日本,此外,還有2 億美元的預算用來支持日企撤離中國,遷往其他國家。
那么,全球產業鏈的去留與分布,到底受什么影響?我們也可以把它拆解為下面三個小問題:
美國想要制造業回流,真的回得去嗎?
日本呼吁制造業回流加分散,是否能實現?
美日兩國都盯著「去中國化」,中國是說搬就能搬的嗎?
進入正文前,先分享幾個觀點:
美國「制造業回流」戰略實施了10年之久,從結果看,收效甚微。從蘋果、特斯拉、GE、3M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微妙博弈看,美國政府說什么,對企業的影響較小。有意思的是,當政府意志與企業目標相悖時,政府選擇了維護企業利益。
撇開日本的「去中國化」新舉措,不管有沒有貿易戰或者疫情,較低附加值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鏈外遷,是沒法阻擋的。幸運的是,中國的產業結構一直在朝著高附加值的方向調整、優化,這是當下中國產業鏈發展的重中之重。
疫情之后,在商業決策上,大型企業肯定會增加供應鏈和銷售市場的全球化。在這個過程中,從市場規模到供應鏈的結構、長度與完整度,中國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國家之一。
全球供應鏈緊密勾連由來已久,即使中國的產業鏈完整度高、鏈條長且較為獨立,在一些關鍵環節,中國也需要跟周邊市場和全球市場共同完成全球化的布局。
制圖:陳豐
01 美國想讓制造業回流,是否回得去?
看過往,「制造業回流」戰略,美國已實施了超過10年,成效實在有限。
從增長率來看,2008-2017年間的多數年份,美國制造業的增速沒能跟上美國整體經濟的增長。2009年,美國制造業增長率跌至 -7.6%,除了2010年出現5.3% 的較高增速外,其他年份增長率均低于2.0%。
從制造業占美國經濟比重來看,2008-2015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一直未能回到金融危機前12.8% 的水平,更遠低于21世紀初15% 左右的較高水平。
此外,愿意從事制造業的美國人真的不多了。美國制造業從業人數占比自2000年以來整體呈下滑趨勢,2015-2017這三年,美國制造業從業人數占比已經降至8.8%,8.3%,8.5%。
試想一下:
假設蘋果60-70% 的生產與銷售都在歐美,那么,當下的蘋果會受到多大影響?
假如疫情發生在一年前,特斯拉的銷售、市值、生產又會受到多大影響?(當時特斯拉的產能幾乎100% 在美國,銷售90% 在歐美。)
看當下,美國政府很難干涉企業的經營方式與行為。
先看一下最近在美國發生的事。2020年 3月,為了對抗新冠疫情的蔓延,特朗普總統以「戰時總統」之名,啟動《國防生產法》,要求美國企業加強生產口罩和醫療防護用品。
通用汽車被點名去生產通風設備和呼吸機,3M被要求加強生產N95口罩并在出售口罩時「美國優先」,甚至被要求停止出口口罩到加拿大等國家。
結果是,3M最初采取了抵抗的態度,拒絕只為美國提供口罩。最后的妥協方案是,既增加對美國的口罩供應,也不限制出口。
所以你看,面對政府的要求,即便是在抗疫非常時期,大型企業還是有很強的話語權的。
另一個近期發生的事情是,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華為P40手機拆解視頻顯示,高通、Qorvo和 Skyworks等美國廠商提供了射頻(RF)組件。類似的,華為nova6 5G手機的元器件分析表里,也有7 個元器件源自美國。它們可都是華為的最新機型,這意味著,盡管美國政府在打壓、制裁華為,美國知名硬件廠商們仍然保持與華為的商業往來。
同樣「任性」的還有特斯拉。雖然中美貿易戰升級、政府呼吁「制造業回流」,特斯拉將其在美國本土以外的第一家工廠建在了中國上海。不僅如此,它還把年內實現車輛零部件100%「國產化」提上了議事日程。
更進一步說,企業利益和政府意愿并非完全一致,當兩者有沖突的時候,美國對美國大公司所做的舉動是豁免,讓它們游離在規則之外。
舉個例子,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額外征稅,本意是給中國設置障礙,為美國國內企業爭取訂單,結果卻觸動了蘋果、GE等大型企業的利益。
多家美國大型企業申請關稅豁免,盡管它們需要證明符合美國貿易代表處推出的豁免標準:該產品是否只能從中國獲得;對于該產品的額外征稅是否會導致對于申請者或其他美國利益方的嚴重經濟影響;該產品是否與中國產業項目相關或有戰略性重要意義。
2019年 9月,蘋果提出了15項關稅豁免申請,其中10項被批準。2020年 3月下旬,蘋果的又一款產品——Apple watch獲得了關稅豁免,這意味著蘋果在從中國進口成品Apple Watch時無需繳納7.5% 的關稅。
除了蘋果,另一個近期收獲來自美國政府豁免的公司是GE。2020年 4月 7日,據路透社報道,GE獲得美國政府許可,將向中國大飛機C919提供發動機。
發生在蘋果和GE身上的事情說明,在企業利益與政府意愿不一致時,美國政府會讓步,讓企業「掙錢」,即便它們合作的對象是美國想要壓制的國家。
為什么特斯拉、蘋果、GE等跨國企業都頂著與政府對抗的風險,選擇和中國做生意?原因很簡單,必須重視中國市場。
在很多行業與領域,中國都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了。這是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調研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之后中國就一直穩坐第一名。
2009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車市場,6年后的2015年,中國又攬下了新能源車全球第一名。依據商務部的預測,2020年末,中國汽車保有量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中國客運和貨運需求的高速增長,也在推動航空市場的爆發。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計,五年內,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
稍微樂觀一點,2020年,中國很有可能全面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單一消費市場。去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美國差了3%。鑒于中國已經開始從疫情中復蘇,而美國的防疫形勢依然嚴峻,如果疫情對美國消費零售的影響比中國嚴重了超過3%,不考慮增長率等其他因素,2020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單一消費市場。即便考慮增長率,2019年美國GDP的增速是2.3%,而中國的GDP增速為6.1%。
所以,在我們討論產業鏈是否會回流到美國,大型企業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到底要不要掙中國這個幾乎在所有重要的行業都是全球最大市場的錢。
插播一道思考題:
Q:與疫情發生前相比,疫情過后中美貿易戰可能會有什么不同?

最新活動更多
-
5月20日立即報名>> 歐司朗 VCSEL,讓3D 走近生活在線研討會
-
6月30日搶先報名>> OFweek 2020 中國LED照明在線展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精彩回顧】面向智能制造,智慧能源如何賦能企業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COMSOL 多物理場仿真在移動通信中的應用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聯想智慧中國行|聯想商用IoT新品發布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解決方案
發表評論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